• 您的位置: 首頁 - 企業文化 - 歷史溯源
    歷史溯源

     江口醇創始人 

      廖綸(1810-1889),字養泉,號橘叟,江口場(今平昌)人,清末書法家、詩人。
        自幼敏而好學,才華出眾,深為當時權臣曾國藩、李鴻章、左宗棠賞識,委以重任,官至海州道員。晚年歸隱江口,因生性好酒嗜茶,于南臺山下筑“春及山莊”,建酒、茶二坊,掘井汲泉,建窯釀酒,遍訪酒師,廣采博取,釀制出“質賽九洲、怡心延壽”的“南臺酒”,常邀友品茗暢飲,醉臥山水之間,賦詩抒懷,頗有五柳風骨。
        著有《橘叟隨筆》、《笑山姑存草》、《養泉詩抄》等詩文集,其墨跡遍布大江南北,尤為著名的翰墨遺跡,當屬太湖的“龜頭渚”峭壁上手書的“橫云”與“包孕吳越”六個大字, 其“江陽十景”、“沁心泉”、“魁”、“壽”等手跡至今還完存于江口醇園區南臺山沿。
     
       平昌始置平州縣時,層巒疊嶂,林茂草
       長,虎狼肆虐,一片蠻荒。為抵御獸害,繁衍生息,平州百姓研制出一種既能舒筋活血、強勁壯膽,又能除疲解乏的飲品米酒,在民間盛行了一千多年。
       清朝初期,宮廷王室視酒為有害之物,
       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一直嚴諭禁酒,對烤酒、販酒者繩之以法?滴、雍正、乾隆時期,當時四川酒業尚處起步階段。
       自康熙二十六年(年)以來,宮廷顯貴們
       已公然違背先皇圣訓,經?v酒;皇帝日日飲酒的傳聞也不脛而走。
     
       四川山高皇帝遠,川酒一直在經營,更有
       直隸、湖廣、江浙一帶釀酒者移居四川后,利用四川得天獨厚的條件繼續釀酒。乾隆五十一年(公元年)一湖北唐姓移民,擅長制酒,入川定居江口后,重操舊業,精心釀酒出一種比米酒更香更來勁的燒酒,名曰“酊缸酒”。
       清嘉慶元年春江口分州永安場今巖口鄉
       白蓮教在方山坪揭竿起義,起義者達數千人,一碗碗酊缸酒讓壯士虎膽龍威,奮勇殺敵。
       同治年間,一位叫吳德溥的平昌舉人榮歸
       故里,他集宮延釀酒秘方和民間烤酒技藝于一體,從云南請來釀酒師,改進釀酒技藝,取沁心泉水,釀出了香醇可口、品味純正,品質比“酊缸酒”更上一層樓的“小酢酒”。
     
       同治年,恩科舉人、順天府房山縣令
       吳道凝,暢飲故鄉佳釀后,詩興大發,一首描繪巴靈臺無限風光,次比泰岳并列驪山的《巴靈臺賦》如清泉傾瀉,躍然紙上。
       不久《巴靈臺賦》傳入皇宮,皇帝閱后,
       盛贊有加,遂降旨縣令將江口所釀小酢酒定期送至京城御用。江口美酒從此名噪巴蜀,譽滿京華。
       二吳之后,江蘇海州道員廖綸也回到江口
       鎮。廖綸是位風雅名士,飽讀詩書,滿腹經綸,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、詩人,他生性好酒嗜茶,晚年隱居古樸的江口鎮,借靈山秀水伐木鑿石,建造釀酒作坊,名曰南臺酒坊,不久,他又建起了南臺茶坊,真可謂“東邊酒坊醇香飄,西邊茶坊清芳繞”。
     
         廖綸討來宮廷釀酒秘方,向蜀地釀酒名家虛心求教,綜合眾家之長,苦心鉆研,制作試驗,終于造出了比皇帝青睞的小酢酒更勝一籌的南臺酒。      南臺酒經歷了戰火硝煙的洗禮,為推翻封建王朝、蘇區建立、抗戰勝利、平昌解放和抗美援朝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,是英雄的酒,光榮的酒。      1949年10月1日,新中國成立,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。平昌江口酒鄉商賈云集,尤以廖綸特制酒窖產出的“南臺酒”吸引著眾多外地客商。
     
            南臺神泉千年有之,江口南臺酒窖百年生輝。昔日的南臺酒,如今的江口醇,早已遠銷歐洲、東南亞各地,譽滿全球。
    QQ客服熱線
    国产高清无码视频